通知公告
AI机器人走进一小莲湖学校,文理学子科技启蒙播种未来
发布日期:2025年04月25日 11:16    点击次数:

近日,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政策号召,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基础教育领域深度渗透,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副院长彭小利博士带领青年志愿者团队,携手留学生代表,走进通川区一小莲湖学校开展“科技探索未来”主题活动。此次活动以科技实践与人工智能科普深度融合为特色,旨在为2000余名学生打造一场沉浸式的科技启蒙盛宴,全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科技后备军。

科技实践育新苗,创新思维破土生。活动现场,15名志愿者与3名留学生组成多个教学小组,采用“手把手”精准教学模式,引导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科技小作品。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,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,成功完成了自动避障机器人、旋转木马等充满创意的科技作品,真切感受到了科技的无限魅力。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何希介绍,为充分保障孩子们的操作安全,同时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,本次活动特别定制了适合小学生操作的模块化实验套件。这种套件采用标准化、可拼接的设计,既避免了复杂的电路连接和机械组装,又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科技创作,充分体现了科技教育“寓教于乐、安全高效”的理念。

智慧宣讲启未来,人机共舞展锋芒。“人工智能不是替代人类的'魔法师',而是帮助我们探索世界的'智慧伙伴'。”彭小利博士在主席台前,以"会学习的智能助手"为喻,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演示机器学习过程。当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的机器狗完成自主避障、地形适应等高难度动作时,操场瞬间沸腾;具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导览机器人,不仅对答如流,更用四川方言讲起科技笑话,六年级学生王雨涵惊叹:“它比百科全书还有趣!”

互动环节升级为"AI知识快问快答"竞技场,彭小利博士用中英双语抛出问题:"如何让机器人理解方言幽默?"操场上瞬间爆发出此起彼伏的应答声,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问题,答对者均获赠了3D打印的科技小制作。

多元文化育新蕊,科技薪火永相传。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用中英双语做自我介绍,留学生丽丽更是用英语与孩子们展开科技对话,现场不时迸发出"Cool!""How does it work?"的惊叹与讨论。实践环节中,中外团队携手合作,孩子们在留学生指导下共同制作出"避障机器人"。互动环节特别设置“科技小达人”挑战赛,20名优胜者获得3D打印的无线遥控四驱车、电动滑行飞机等科技小制作奖品。在协作过程中,孩子们不仅提升了科技实践能力,更通过英语交流深化了对多元科技文化的理解。“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芒,这就是科技传承的意义。”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何希表示,学校将持续推进"科技教育浸润计划",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、青少年AI训练营等项目,构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让科技火种在跨文化交流中迸发新活力。

本次活动打造了“实践启蒙-理论深化-文化融合”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新模式。目前,我院已与7所中小学建立科普共建机制,未来,将通过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,让“行走的科技课堂”辐射至更多区县,为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注入持续动能。

编辑:左官燚

图片来源:新闻中心

初审:徐淋琳

终审:侯翔
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四川文理学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
  •   地址 : 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南滨路三段406号
  •   电话:0818-XXXXXXXX
  •   ICP备:蜀ICP备06020089号-1  [管理入口]
  • 关注我们